Explore Fog of Border-攝影書《In Limbo》觀賞心得

前陣子參加了敘光室的課程:共讀會:攝影書的閱讀群敘,很認同志偉老師說的:攝影書(photobook)1必須看實體。透過瀏覽攝影書和共讀,感受到滿滿的細節,還有作者的意圖,收穫頗豐。

簡介
《In Limbo》於2021年10月出版,是攝影師Florian Bachmeier從 2013 年開始,持續到 2021 年左右,耗費了八年的時間深入烏克蘭,將那片土地的歷史和變遷娓娓道來。而攝影師Florian Bachmeier在1996 年至 1998 年在Escuela de Artes y Oficios(位於西班牙潘普洛納)學習攝影,並在2010 年學院畢業後,開始成為獨立攝影師,一直從事與新聞攝影相關的報導工作,並屢獲殊榮。自 2012 年起,他成為東歐 N-Ost 新聞網絡的成員,在慕尼黑和馬德里生活和工作。攝影師在踏入這片土地時還未遇見戰爭的陰霾,只是純粹地記錄當地的風土人情。然而隨著時間推移,攝影師目睹了那裡的種種變化,直至戰爭的降臨。|
這本書是他第一本攝影書。而這本書則是入圍首屆攝影書獎(Shortlisted for the First Photobook Award, Paris Photo – Aperture Foundation 2022)

翻書影片:https://vimeo.com/636275749

觀看心得:
我覺得這本攝影書在設計上有許多巧思,讓我在閱讀這本書時,相當沉浸在書中,深深被吸引著。比如說最開始的書封是用烏克蘭國旗的照片,配上淡淡的In Limbo字樣,再翻開內頁後,一張張的照片彷彿變成一幀幀的影像,連續性的敘事連貫著整個故事,逐漸將我帶入烏克蘭那片土地上,並感受在那塊土地上的人事物。而書籍中的前幾頁像是電影的前導,引人入勝。即使照片前後看似沒有直接關聯,但這種蒙太奇手法卻激發了我更多的想像。

再來攝影師多年從事新聞攝影的關係,其實每張照片的主題都相當強烈,照片充滿細膩的細節和富有層次感的畫面,如果分開來呈現的話,都可以是展覽中的一幅的作品,因此刻意降低每張照片的對比度,讓它蒙上一層薄霧的感覺,讓每張照片都可以串連起來,讓讀者從觀看獨立的單張照片變成觀看一部電影的感覺。

還有是「Limbo」這個詞,翻成中文叫靈薄獄,或地獄邊境。簡單來說,這個空間是獨立於天堂跟地獄的空間。而為了表現出這個範圍,特地將森林的照片做成書衣的內頁,而將書衣展開後,是可以將內頁包覆起來(參考該網址),這種設計與「in limbo」這個主題相符,讓人感受到一種來自邊緣的不安穩。而翻開內頁後,一張張的照片就像是讀者進入到這一個國度,觀看裡面的各種樣貌。隨著書中的敘事結束,讓我感覺繞了整個國度一圈,再從森林(該國度的邊緣)走出來。

另外「in limbo」這個詞有多種解釋,而每個解釋,似乎都能描述這本攝影書的意境,像是從中立狀態到動向不明的感覺、陷入僵局的感覺等等,這一系列的描述與這本攝影書呈現的氛圍相得益彰,作為書名的選擇很棒,它完美地概括了整本書所帶來的感受。

最後,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,我並不覺得攝影師要傳達特定的訊息,相反,他讓讀者自行感受。觀者像是旅者,穿越這片土地,觀察著所見所聞,回到原點後,梳理內心的感受。

參考資料:

  1. 攝影書(photobook)根據泰德美術館描述:The photobook is a book of photographs by a photographer that has an overarching theme or follows a storyline – a convenient and reasonably cheap way of disseminating the work of a photographer to a mass audience. 換句話說,以「書」作為整體概念,透過影像的排序和媒材的選用(紙張、字體、配件等),讓讀者進行「閱讀」和「思考」。 ↩︎